老话说:“一户开两门,人财都难存”,两门说的是什么?有何道理
闲来无事,有的人喜欢找人聊天。单身的人喜欢找心仪的异性聊,希望从朋友开始发展一段亲密关系;做生意的人喜欢找仰慕的强者聊,希望别人能给自己一些启示,有助于业务的开展;也有一些人专门喜欢找上年纪的人聊天,希望可以从老人那里学到点人生智慧。常跟老人聊天的人恐怕都听到过许多“老话儿”,这些经过不知道多少岁月传下来的古老经验,在词典里通通有一个专有名词来定义——“俗语”。
俗语一般简练且形象,多以对仗的句式存在。大多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包括由晦涩古籍中引申出的脍炙人口的民间版本。比如有句俗语说的是:“一户两开门,人财都难存。”这里的两门指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样的道理呢?
既然是普罗大众创造的语言形式,自然包含了人们生活中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按照大类区分,可以大致分为生产和生活两大类。而跟生产相关的俗语就包括涉及农业劳作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冷不冻织女手,荒年不饿勤耕人。”涉及其他生产职业的“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而涉及到生活的就更多了,生活方面多以物以事喻人,暗含人生哲理或养生秘诀。比如“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乱晃。”或者“有钱难买老来瘦。”“少吃一口,舒坦一宿。”这些俗话有很多现在仍然被人们在平凡生活中不时使用。因为其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特性,在可预见的将来,应该还会继续的被使用下去。
在俗语中关于住宅的有很多,比如有一句叫做:“丧人出栋梁,生人不寝房。”这句话如果不解释,可能没听过的人不明白其中含义。这里民的丧人指人去世以后的葬礼,栋梁指有出息的后代,生人指妇人临盆。大意是如果借房子,宁可借给人用来停棺,也不要借给人生产。
这当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因为古人认为“棺材”谐音“官财”象征着升官发财。而生产暗指“血光之灾”,寓意不吉。现在的人当然明白这纯属无稽之谈,看完之后大多一笑而过。可见俗语因为环境的关系,绕不开其自身的局限性。
还有一句与建筑有关的俗语是“一户开两门,人财都难存”,关于这句俗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庄户人家,母亲早逝,家里只有一位老汉抚养两个儿子。因为两个儿子身体壮硕,勤劳肯干,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庄稼把式。
加上老汉农活精湛,三个人把庄稼侍弄的很好,家境蒸蒸日上。转眼间两个儿子都长大了,老人拜托媒人,陆续给两个儿子都娶了漂亮的媳妇。没几年的时间,两个儿媳一人生了一个男孩,全家人都很高兴。老汉也是每天乐得合不拢嘴。
可本来幸福美满的大家庭也有一点小小的问题,就是两个儿媳之间有点芥蒂。引起矛盾的本来是一件小事,可随着妯娌俩互不相让,渐渐发展到互相不说话,暗地里较劲的程度了。几次三番闹过别扭之后,二儿媳生出了分家的念头。谁知老汉听到这个想法,一口就拒绝了,并且叫过老二数落了一通,警告他趁早死了这条心。二儿媳见到公公这么坚决,暂时压下了这件事。
好景不长,老汉不知是因为这件事气着了,还是因为年老的关系,就此一病不起。一日老汉心知自己时日不多,把儿子儿媳都叫道床前,嘱咐到:“我这一去,怕是拦不住你们分家了。但切记分家可以,不可筑墙,更不可另开门户。分家不能分心。”说完撒手人寰,众人大哭过后,开始为老人置办后事。
家还是分了。两个儿子在自己媳妇的怂恿下,先在院子里砌起一堵土墙,又分别在自己的房间一侧开了门,正是一户开两门。谁知一次老二家里半夜失火,老大想帮忙救火,可因为去老二那边要经过两道门绕一个大圈。结果导致救火不及,火势也越来越大,最后两个人的房子都烧没了。这时候后悔也已经晚了。这个故事慢慢被人遗忘,可经验教训却以俗语的方式流传了下来。
也有人认为这句俗语的理论根据来源于风水论。风水中认为,门有流通之意。住宅的门起到的是纳福去灾的作用,也是钱财进入的途径。如果建造两道门,尤其是相对的两道直通门,那么进入家里的财富,就会从另一个门流出,导致贫困。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户两门有以下的几个缺陷:首先不利于家庭的安定团结。这一点从上面的小故事可以看出,分门意味着别户。其次不利于防火防盗,如果家里进了盗贼,堵住一个门比堵住两个门显然要容易得多。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那时候的房子由于建筑材料和建造方法的落后,墙体并不牢固。多开一道门,无疑增加了房子的安全隐患。如果墙体倒塌,轻则破财重修,重则伤人,这一点正印证了俗语的观点。
有的俗语流传至今大概有几百年了,时过境迁,也许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生活环境了,比如前面提到的这句。现在很多小区临街的商户开两个门,可以方便小区里面的顾客,使店里的生意更好就是一个很明显的反例。所以我们在使用俗语的时候切忌生搬硬套,对于那些被科学证明不符合事实的,和由于环境变化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生活的,就让它随着时间被遗忘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