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爱坐前排,是不是课程太“水”了?
文 | 维辰
近期,全国多地高校开展学风建设活动,部分高校着重强调了对学生上课不坐前排等现象的检查。
河南工学院发文,要求构建“督学—养成”体系,重点检查学生课堂“三率”,即:到课率、抬头率、前排学生入座率;
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要求学生干部以身作则,上课提前10分钟到教室做好课前准备,并主动坐前排;
针对学生上课不坐前排等问题,有的高校还规定,学生多次犯规可能需要家长来校“陪读”等等。
大学生上课坐不坐前排,和学风好不好,没有必然联系。
一个客观情况是,在一些能容纳上百人的大阶梯教室,坐前排只能仰视大屏幕,中间位置才是最佳视角,这和中小学小教室上课时坐前面才能看得更清楚不同。
抛开环境因素,大学生不爱坐前排的原因中,一些是不涉及对错的,如对权威恐惧,不敢和老师对视;性格内向,不想坐前排“被全班监视”,坐在角落才有安全感;也有一些是不需要学生来改正的,反映最突出的就是老师上课照着PPT念,课程质量不高。
《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项调查,76.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水课”多,表现为考试把关不严、课程内容没有核心和难度、教学课件一直不更新等特点,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此,与其费尽心思把学生赶到前排,校方不如把这精力用在给课程“脱水”上,从源头解决问题。
像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等名师的课或者讲座,非但前排的座位需要提前抢,甚至教室外的窗户、走廊都“长”满了人。靠课程质量吸引人,何需额外花别的心思?课程内容有真东西、讲得有水平,学生自然爱听。
督促学生上课坐前排,最终导向应为将外部约束转变成学生的自觉自律。把握好这个方向,就有助于学风建设。
【作者】 杨悦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