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座庙》书评两则——陈仓的笔下是回不去的故乡
作者ID:咖啡不懂茶
陈仓的笔下是回不去的故乡
《从前有座庙》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陈仓的一部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了《从前有座庙》《摩擦取火》《墓园里的春天》《地下三尺》四篇中篇小说。
熟悉陈仓的都知道,他的作品往往语言朴实流畅,注重描写故乡和乡愁,而他的老家陕西是他的“文学故乡”。因此,在这本书中,虽然是四个不同的故事,但是主角的名字都叫陈小元,老家在陕西的他们都在上海这个大都市里漂泊。
陈小元作为背井离乡、漂泊无依的城市底层小人物的缩影,他的挣扎、彷徨和迷茫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在后记中提到:我多么希望在这座城市有一座自己建成的寺庙,让那些充满欲望和失去寄托的人们有一个可以求得灵魂安妥的地方——哪怕这个地方处于一个荒草连天的空地上。由此可见,虽然四个故事中的主角不是同一人。他们也经历着不同的挣扎与困惑。但作者陈仓有意将四人的姓名统一为陈小元,实则是在暗示不管这四个人是不是同一个人,但他们都是底层小人物的缩影,背井离乡者的缩影,漂泊无依者的缩影。
此次的中篇小说集《从前有座庙》,被作为“70后”中国当代文学代表作品之一而收录到了由河南教育出版社牵头创办的“年轮典存丛书”当中。
“70后”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家因人生经验与改革开放40年紧密相连而被称为“幸运的一代”和“夹缝中壮大的一代”,也是备受前辈作家的成就影响而焦虑的一代。
我很喜欢这套丛书的立意,作家笔下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都不可避免的带有他所处时代的烙印。透过一代作家的笔触,我们可以窥探到那个时代最真实最贴近的社会风貌和人的生存状态。
作者ID:Lily这月骑摩托
灵魂安妥在何处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
这是小时候,家里大人哄小孩时念的一套词。我好像从来没有听到这个故事的结局,因为它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
打开《从前有座庙》这本书之前,我以为会看到儿时故事的结局,三百多页读完,当然没有找到我要的结局。
那么这本书讲了什么呢?
这里有四个全新的故事,主角都叫陈小元,家乡都在陕西,他们在上海漂泊,他们是繁华都市里的小人物,他们挣扎,他们的灵魂无处安放,他们想要一座庙宇,他们懵懂地认为菩萨或者其他神明能够救赎自己。
他们有的犯了罪假冒和尚,有的被冤枉成罪犯但无法沉冤得雪,有的在时代大潮里失去工作和女朋友,有的在一片空地上建一座庙宇。
看似荒唐的故事,可是我们知道,这些事也许在大移民时代真的发生过。
作者为什么会想要讲这些故事给我们呢?
陈仓的家乡就在陕西丹凤县,小说作品获过鲁迅文学奖,也多次入选各类文学排行榜,创作主题“致我们回不去的故乡”已经成为大移民时代的文化符号。
他在后记中说:“我多么希望在这座城市有一座自己建成的寺庙,让那些充满欲望和失去寄托的人们有一个可以求得灵魂安妥的地方—哪怕这个地方处于一个荒草连天的空地上。”
他说:“在这个世界活着,谁也不能保证你不是陈小元,如果你一旦沦为陈小元,我认为,终极的救赎还是宽容,还是悲悯,还是善待。”
读完第一个故事,我从陈小元和他的朋友身上看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苦,他们移民到大城市,但是与大城市格格不入,自我救赎之路异常艰苦。寻求神明庇佑,最终会走向幻灭。
第二个故事里,陈小元和女儿的命运不如一株野草或一片落叶。即使是追寻真相与清白的过程中,也是道德感高于对法律的尊重。这种悲哀源于过分的自我约束的道德感,以及自以为是的悲天悯人。
第三个故事是我最喜欢的。虽然这里的陈小元依然有情有义且窝窝囊囊,每日在墓地中,但反倒有了一种“向死而生”的从容与豁达。
第四个故事,我觉得是可以体现作者笔力的一篇。主题,叙事风格,写作技巧……都非常成熟。
这一本书,读起来还是有趣的,能够让人思考的。现实中的庙宇或者心灵深处的庙宇真的能安放灵魂,寄托精神吗?
这个命题如此宏大,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