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荐书 | 吗喽文学是什么?
界面荐书
每周为您提供一份好书单
留言互动中随机选取读者送出赠书
继“鼠鼠文学”之后,最近流行起了“吗喽文学”。
“其实也没啥事,不就是上班吗,不就是生活吗,人活着哪有不疯的时候。人又不是葱姜蒜西瓜茄子萝卜芒果猕猴桃。可能我是猴子呢!我是猴子!哈!嘿!吼!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是猴子(变成猿猴)(抢夺路人的香蕉)(飞入丛林)(在藤蔓中荡来荡去)(高声吼叫)。”诸如此类的“吗喽文学”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吗喽,即马骝,是两广地区对瘦猴的昵称。不是猴子,也不是小猴儿,而是体型偏瘦又干吧的瘦猴。瘦猴的面部结构和疲惫的表情与人类的高度相似,因此,当代年轻人借助其来表现自己的精神状态。
当现实让人发疯,“发疯文学”就是年轻人的解药。所谓“发疯文学”,并非是真的精神层面的,而是人们为了发泄怨气、悲伤、喜悦而自创的一些无厘头的话。如今,一部分网络表达正逐渐走向荒谬和抽象,并出现了不同的变体,人们似乎试图通过胡说八道来维持某一种“正常”。本期荐书,将带来《焦虑的力量》等11本有关人生与情绪的书单,希望大家能够正事自己的每一种情绪,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如何成为幸福的有钱人》
和田裕美 著
上海三联书店
为什么别人成为了有钱人,而你却无法成为有钱人?你没办法成为有钱人的理由是什么?哪些行为会导致你离财富越来越远?
“消除对钱的焦虑和不安”,“要想有钱,要先学会如何花钱”……这些观点是不是颠覆了你一直以来的想法?
“钱”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东西,它有很多力量,我们在努力追求“财富”的同时,却往往对它一无所知。《如何成为幸福的有钱人》将带领我们走进“钱”的真相,告诉我们关于“钱”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并最终让我们靠近财富、拥抱财富。
《放生的精灵》
汤南南 著
上海三联书店
我们是天上一个大森林抛向地球的感受器,死亡就是回到那片森林。
我们在人间获得的感受越多,给森林带回的养分就越多,在森林里的生活也就越快乐……
《放生的精灵》写给所有囿于当下却向往自由的人。
本书是汤南南作品手稿与短歌精选,里面有他一个个日子、万事细如牛毛的人间以及绵绵不绝的思绪。全书收集了其200余幅艺术手稿和多篇随笔、诗歌创作,分为“你从哪里来?”“浪尖上—涟漪中—柳枝末”“文人与时代”“读画”“无所事事的事”“来自上方的”“一块时间”等几大板块。这些充满奇特想象力和茂盛生命力的创作,似乎有种奇妙的吸引力,能一下子击中很多人的内心。
《工作:巨变时代的现状、挑战与未来》
埃伦·拉佩尔·谢尔 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后浪
工作就像天气,每个人都在谈论它出了问题,但没人真的会对此做些什么。或许它还不如后者—毕竟近年来,气候问题已是政府之间国际会议上的焦点。
与几十年前相比,我们经受了雇佣关系性质的变化,从管理层和劳工之间曾经的伙伴关系,转向一个“美丽新世界”。在这里,以前的共同目标被强加给员工,并被包装成“机会”,而对其中的安全感下行、失去健康 / 养老保险、随时失业等风险,人们则闭口不谈。我们接受了这些,并通常视它们为积极的变化,直到一切崩溃。
在本书中,作者埃伦·拉佩尔·谢尔从历史、社会、经济、心理、教育等多个角度揭示现代“工作”困境的形成。她令人信服地表明,技术创新、全球竞争和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力量,正在日益削弱许多人寻找展现个人价值的工作的能力;她同时认为,对制度创新的集体想象力和能力,最终将证明人们能够应对挑战,为工作创造出光明的未来。
《我就是这样变笨的》
马丁·帕日 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 后浪
聪明并不会带来幸福快乐——25岁的安托万就是这样想的。他极其聪明、醉心知识,从小被大家叫作天才,但他最大的一个毛病就是想太多。他觉得自己和社会格格不入,受够了自己敏感的心思和过度的自我意识,发誓要不择手段把自己变笨,成为一个快乐的“正常人”。这个匪夷所思的实验可难不倒安托万,他拟订了一份详细的行动计划书。变笨过程中,他遇到长篇大论的酒鬼导师、喜欢嚼舌头的亲戚、奇怪的自杀俱乐部成员和追名逐利的“成功人士”,还有一群瞎搅和的“狐朋狗友”。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和“幸运”的误打误撞,安托万储备了足够多的锦囊妙计,终于朝向“变笨”之路飞奔而去……
《自由活动时间:一位监狱哲学教师的回忆录》
安迪·韦斯特 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 未读
安迪是一个“天生有罪”的哲学老师。
每当踏入监狱的安检门,他脑子里的“刽子手”就会开始蠢蠢欲动。而在充斥着暴力的监狱里讲课,他明显乱了阵脚:控制不了讨论的方向、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还总是不由自主地被勾起记忆深处的回忆……在这场和刽子手的斗争中,他用哲学当钥匙,打开了被监禁的身体的思想世界,更深刻地理解了人性,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
《9号的工作》
金惠珍 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 读乎文化
底层员工绝望戳穿工作谎言,揭露职场弱弱相残的“恶”。
9号质问每一个打工人,工作的尽头是否与地狱相连。
他的控诉,是发生在所有中年人身上的痛苦。
金惠珍以冷静的笔调,刻画了一个残酷却失语的故事。当一名平凡的劳动者面对变相逼退员工、不当解雇等劳资纷争,他对工作的信念从期许、奋斗、挣扎、乃至绝望,最终走向毁灭。
让劳动者如此受尽折磨的,或许从来都不是无情的公司或竞争的社会,而是他们难以确保的未来。
《庸见词典》
居斯塔夫·福楼拜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 新文本编辑室
《庸见词典》是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传奇小书,由福楼拜遗著——喜剧小说《布瓦尔和佩居榭》而来,形式特殊,呈现的是两位抄写员弃职投身“科学生涯”后编纂的一份词典,既是“藏在小说中的作品”,又是“逸于小说之外的作品”,作家逝世三十多年后才经编辑整理在法国出版。
《庸见词典》以词条形式嘲笑“资产者”的种种成见、偏见、定论,堪称关于人类愚蠢和无知的百科全书。福楼拜这位超越时代的创新者,早就想把当时的世态揶揄一番,在今天看来,是对人性有着辛辣的讽刺意味。
这本传奇小书在福楼拜的创作中别具一格,研究福楼拜的作品比如《福楼拜评传》《福楼拜的鹦鹉》等皆有对它的分析,诸多作家比如当代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阿兰•德波顿都谈及此书妙处。
《谁都不正常:文化、偏见与精神疾病的污名》
罗伊·理查德·格林克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文化创造了“正常”这个概念,于是一部分人被排斥到社会之外,成为“不正常”的代表。精神疾病生动地诠释了这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当我们谈到精神疾病时,我们知道它是一种疾病,同时我们的社会又将精神疾病塑造成一种人格和道德上的缺陷,这意味着将一个人的精神健康状态等同于社会身份来进行道德评判。如果我们意识到,我们绝大多数人实际上都有些神经质,情绪困扰本就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偏见的存在,就会明白“谁都不正常,谁都不应该感到羞耻”。精神疾病就像感冒一样,不过是一种疾病罢了。
时至今日,在世界各地的不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挑战刻在精神疾病患者身上的这种污名的烙印。从贝瑟莱姆收容院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从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到战争带来的命运之变,从被割裂的身心到“电痉挛疗法”的魔杖,人类学家罗伊·理查德·格林克汇集家族四代人的研究成果,展现了人们在与精神疾病“污名化”斗争的曲折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和遭遇的持久挫折。
《就业冰河 : 被剥夺稳定工作的年轻一代》
小林美希 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万川
日本“失去的10年”刚结束,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降到了55.8%,此后5年,日本进入了就业冰河期。
就业冰河期中作为正式员工进入社会的年轻人,一点点的雇佣安定换来的是长时间的工作,在无法与这样的工作方式相匹配的工资水准上喘息。年轻人们切身感受着严峻的雇佣环境,他们看不到像经济高度成长时那样的未来,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此外,感到工作有价值却很难继续的年轻人,为工作的内容感到烦恼而离职的年轻人,因过劳而落下一身病痛的年轻人……他们虽然是正式员工,却被剥夺了稳定工作的机会。
小林美希追踪了30余位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是工程师、会计师、银行职员、护工、司机、店长、销售、策划,他们面临着行业、深造、婚姻等种种选择。他们理应在工作组织中一边工作、一边培养自己的工作方式、荣誉感、自尊心,但在就业冰河期,没有了这样的可能性。这些年轻人讲述了他们在职场面对的困难和感到的困惑,给出了他们关于“躺和卷怎么选”的答案。
《亚文化》
迪克·赫伯迪格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读乎文化
亚文化的意义总在争议之中,而在对其风格的不同定义里,我们看到最为激情的碰撞。
本书是关于青年亚文化的奠基著作之一,也是第一本以朋克文化为主题的系统性研究著作。从安全别针、尖头鞋、摩托车的流行到朋克、雷鬼乐、华丽摇滚的兴起,作者以生动的历史叙事结合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分析等理论方法,深入剖析亚文化的功能、来源、抵抗与收编方式,探索青年亚文化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和对时代的意义。
《焦虑的力量》
特蕾西·丹尼斯-蒂瓦里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我们每个人都会焦虑,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焦虑,我们总想避免焦虑,总想消除焦虑。
我们对焦虑的描述如此负面,加剧了我们的恐惧与担忧,但没有人停下来去理解焦虑的真正含义。其实,一旦我们正确认识了什么是好的焦虑以及如何利用它,我们就能帮助自己和家人化焦虑为动力,达成目标。
在这本书中,特蕾西·丹尼斯-蒂瓦里博士分享了来自心理学和神经学的前沿研究、真实故事和应对焦虑的实用方法,来破除我们对焦虑的错误认知。这本书将向读者阐述焦虑是人类进化出的主要情绪,也是人类成功的核心。它从生理机制、历史渊源、心理现象等几个方面,让你学会冷静而客观地面对自己的焦虑。
蒂瓦里博士还提出了应对焦虑的3条实用原则。帮你积极应对焦虑情绪,将焦虑转化为行动力、可能性、创造力,治好你的精神内耗。
互动问题:
你如何看待”发疯文学“?
上期留言入选读者:
逐风;cxyxl;桦.
(已留言回复)
本期编辑/秦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