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的,老而不死视为贼的详解是什么?
要充分理解这句话,必须从“古”与“今”两个视角来解读。
“古”视角:
孔子原话的本意认为原壤因为“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年轻的时候不孝顺父母,不爱护兄弟,也就是现在人常说的“尊老爱幼”,从小就不是懂事的人。长大之后碌碌无为,虚度光阴,没有事业和成就,也就是现在人常说的“饭桶一个”。
不难看出,原壤的人生经历和孔子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等积极的“入世”人生态度是截然相反的。
因此,孔子才会说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这样无所作为的人,到老了还不死,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危害的人。
这里的“贼”并非指小偷,而是对国家和社会、人民有危害的人,比如人们常用的词组:国贼、民贼、工贼、蟊贼等。大家比较熟悉的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说他“明为汉相,实为汉贼”,就是指他是对汉朝有危害的人,并不是汉朝的一个小偷。
因为对家庭、父母、兄弟、国家、社会、人民……都没有做出过什么应尽的义务和事情,无益于大家,所以这样的原壤就被孔子称为“贼”。
“今”视角:
孔子的这句话无疑是对贪官污吏、毫不利“人”专门利“已”、拿人民当牛做马的人一记重锤!那些为国家、社会、人民呕心沥血的人才是不朽之人!因此,后人也把这句话延伸为——老而不朽谓之圣,老而不死谓之贼。
解释这两句话很简单,有时间大家读读藏克家那首诗就能加深理解了。
《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那么,作为普通人又怎么理解这句话?
就是从小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姊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成家立业后担负起家庭责任,在工作中有所成就,做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样的人生才不是“贼生”。
现在的一些人对孔子的学说不屑一顾,认为误国误民……看到这里后就想问问:你认为孔子学说能流传千年,使华夏文明一直延续,人们把孔子视为万世师表,这难道是没有道理的吗?
(本文为指动济南原创内容,已授权今日头条、百家号、微信公众号、企鹅号、搜狐号、大鱼号、网易号同步更新,其他网站和自媒体平台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果你有什么意见和想法请点击下方的留言。或者点个赞,转发一下,让朋友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