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中国文人最初的模样,与你想象的完全不同
腐儒误国、儒兴则国衰、百无一用是书生……开启匈奴百年大战的汉武帝,偏偏搞了个独尊儒术。于是,数千年来就出现这样一个循环:开国皇帝遵法、兴法,创立新朝新代,此后儒术大兴,朝代开始转衰、转弱,直至灭亡。
因此,很多人就得出“儒兴则国衰”、“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论断。
1、华夏民族在尚武精神壮大
通读历史,你会发现:华夏民族的壮大,与尚武精神深植于骨髓相关。尚武精神的缺失,则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被西列强百般欺凌。
华夏文明源于西周,周人的壮大是“窜于戎狄之间”,也就是从戎狄包围的夹缝中成长起来。亶父迁居岐山后,四周群敌环视,如果没有尚武进取的精神,周人如何生存?
因此“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shuì)于门右。三日,始负子,男射女否。”大意如下:西周时孩子降生,男孩的话,在房门左侧挂一张弓祝贺;女孩的话,在房门右侧挂一条佩巾祝贺。周人的孩子降生第3天,就要抱出门来。男孩的父亲行射礼,女孩的父亲就不必了。
源于周人的“射礼”,是华夏民族尚武精神的载体。
射礼所用的是众木之长——桑木制造的弓,男孩的父亲要一次射出6枝箭。6枝箭的含义是:一射天,二射地,四箭分射东、西、南、北,表示礼敬天地,威服四方,持弓拿箭闯天下是男子汉的职责。
更重要的是:“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意思是:男儿必须立下雄心大志,之后才准许享受氏族收获的谷物。如同先干活、后吃饭一样。
天子的嫡长子出生时也要这样,“国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仪式与平民百姓完全相同。
持弓拿箭是武事象征,与驾驭战车的“御”一样,是男子汉必须掌握的军事技能。在冷兵器时代,掌握射箭技能的男子越多,就代表了这个氏族的军事实力越强。
2、秦国:全民皆兵、以军功论赏
在华夏民族成长过程中,是无法绕开秦人、秦国崛起历史的。在与西戎的百年缠斗中,秦人的好战血性被彻底激发出来。在与六国的争斗中,全民皆兵、以军功论赏——成为秦国制胜的法宝。
让我们来看看秦国的军功制。商鞅推行的20级军功爵位制,是秦朝统一六国的军事保障之一。根据秦朝军功制,士兵战斗中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可获第一级爵位——公士,得到田地1顷、住宅1处、仆人1个。
秦制,300亩为1顷,30步见方住房为1宅。杀一个敌人,就能从普通士兵过上有地、有房、有佣人的生活。谁能不心动?
再往上,随爵位升高,待遇也大幅上涨。
上造:获2处住宅、2顷地、3头牛,仆人2个。
簪袅:获3处住宅、3顷地,仆人3个。行军打仗时享精米1斗、酱半升、菜羹1盘、干草半石(喂马)。
不更:免服兵役。
大夫:年粟250石,田6顷,宅30亩。
官大夫:田7顷、7宅。
公大夫:见到县令、县丞可不跪拜。
公乘:乘公家之车,免服一切劳役。
五大夫:享300户人口纳税收入。
左、右庶长:众庶之长。
左、中、右更:可管理更卒。
少上造、大上造:可统领上造爵位的士兵。
驷车庶长:乘驷车马,众庶之长。
大庶长:相当于丞相。
关内侯、彻侯:关内侯没有封地,彻侯有封地并享有封地的赋税。
秦朝的军功爵位可以继承,父亲战死,所获军功可传承给儿子,有爵位的人违法可获宽刑,还可以为家人的犯罪赎身。有爵位的人在行军中的饭菜也不同,簪袅以上者才有精米、酱、菜、羹,以下者只能吃粗粮杂米。
在这样的军功体制下,不分男女老幼,更不会分武人、文人,想改变命运,谁也没有时间坐而论道,清谈阔论,上马冲锋,持枪杀敌是所有人获得军功的唯一选择。
3、汉朝:投笔从戎是文人的风尚
汉朝文人是有血性的,不会娘炮,上马冲锋杀敌,下马提笔千言,是他们的日常。比如有个人叫傅介子,最初是给汉武帝养马的小官(骏马监)。汉武帝一朝英雄倍出,傅介子没有显山露水的机会。
汉武帝去世后,年幼的汉昭帝继位,西域诸国蠢蠢欲动,龟兹、楼兰还成了匈奴帮凶,抢掠汉朝商队,杀害汉使。
傅介子环顾四周,终于可以露一小手啦!
他主动请缨,要求去谴责这两个国家。文人不是武将,汉昭帝没给他一兵一卒,他只带了11个随从,怀揣一封诏书就走了。
见到楼兰、龟兹的国王,傅介子宣读诏书,一通训斥,两个国王战战兢兢表示服罪。傅介子随后查询到匈奴使者行踪,拔刀砍杀,一个没留。
楼兰国王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不好,有阳奉阴违、伺机作乱的可能。傅介子当即决断——找他来喝个酒。
事实证明,没有什么是喝一顿酒解决不了的!酒席宴间,傅介子手下的两个使者突然出手,把楼兰王杀死。殿外的楼兰军队听说,携枪带刀围过来,准备把傅介子等人砍成老干妈肉酱。
傅介子放下酒杯,拎起楼兰王的脑袋,对围上来的人说:“大汉军队正在路上,马上就到,你们谁敢动?难道想被灭国!”
其实,依汉朝人的脾气,不会先礼后兵那一套,军队如果能派出来,傅介子就不用当使者了。但是,傅介子让你不能动,你就得听话!楼兰军队一下子被封印,呆若木鸡。
傅介子表扬了一番如此听话的军队,随即把楼兰王的儿子立为新王,吩咐他为大汉朝看护好边境。安排完毕,拎起楼兰王的脑袋,与11名随从毫发无损地回到长安。
傅介子有个超级粉丝,叫班超,文章一流,口才极佳,但不甘心当个键盘侠,就上演了“投笔从戎”、“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的大戏。
这就是汉朝的文人!玩文的谁也不怕,玩武的也不怕谁。比如有个人叫辕固,是超级大学问家,因为在学术争议中得罪窦太后。窦太后大怒,让人把他扔入野猪圈里:有能耐你跟野猪争个谁对谁错吧。
皇帝不敢为难太后,又怕大学问家被野猪吃了,悄悄塞给他一把短刃。辕固走进野猪圈,野猪好久没吃到生鲜活物了,大吼地扑过来。辕固挥一挥手,没带走一片云彩,只带走了野猪的性命,那一刀正中野猪的心脏。
汉朝延续了秦朝军功制度,并进行了提升和改造。由此可知,秦皇汉武的历史功绩,从军功保障上是一脉相承的。
汉人的武力值究竟有多么强大?《汉书》中如此记载:“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这段话的意思是,5个胡兵的战斗力相当于1名汉兵,为什么呢?因为胡兵的刀剑、弓弩质量不行。听说现在胡兵用汉法改良兵器,不过依旧是3个人的战斗力相当于1个汉兵。汉朝单兵作战能力如此之高,除了军事素养之外,重要的是武器先进。
这个总结出自“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把与匈奴作战当成终身事业的陈汤,在上书朝廷时的这个总结,是客观和公正的,没有一味贬低匈奴,更没有一味拔高汉兵,事实求是地揭示了一个秘密。
只有尚武的民族,才会不断改进、提升武器装备水平!
4、“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出炉的
桑弘羊是儒家占据历史统治地位前,最后一位强硬的法家分子。在著名的盐铁会议,他批评儒生“道古而不合于世务”——说起来头头是道,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可惜对时局变化毫无用处。
这是目前已知正史中,对书生的最早、最直接的批评。
对于这样的指责,儒生的回答是:故任能者责成而不劳,任己者事废而无功。桓公之于管仲,耳而目之。故君子劳于求贤,逸于用之,岂云殆哉?
大意如下:儒家的责任是任用有才能的人,把任务交待清楚就行了,这没有什么劳累的,非要自己亲历亲为,不仅耽误正事也取不到成绩。就比如齐桓公任用管仲,信任管仲的,看着他干事就够了。所以,儒家君子的高明在于选人用人,这样可以一劳永逸,怎能说儒家君子懒惰、误事呢?
这番话的核心说白了就是:虽然我不能干,但我会管理能干的人。
这话从逻辑上来说,没有什么问题。因此到汉元帝时,儒家成为当官的唯一标准,先是招收太学博士,每年三科考试,合格者就能当官,因此出现“遗子黄金满籯,不如读罢一经”,书读得好就能当官。
注意:只读一种书,儒学。
这才是腐儒误国的开始。三科考试中,只考经史子集,所谓策论不过是坐而论道,最多是纸上谈兵,而政治、经济、军事等均不在考试之列。
对此,西汉大儒夏侯胜感叹: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学经不明,不如归耕——最担心儒生不懂经术,经术通晓了,要取得功名如同捡起地上的小草。经术学不通,不如回家种地当农夫。
此处的“经术”,实为儒学的落地之学,经术不通,儒术只能漂浮在半空。但是,儒家经典太多太杂,很多学子终其一生也不能学完,谁还肯苦心钻石经术?
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腐儒甚至这样明说——“儒者不言兵,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来了敌人不用打仗,因为我们拥有仁义,所以不战而胜。
这些腐儒把“六艺”全忘到了脑后!不是儒家只尚空谈,而是坐而论道的儒生,把儒家描绘得太神,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敌人来了不拿猎枪,反而端起仁义的架式,妄图让敌人放下武器。
因此“儒兴则国衰”、“百无一用是书生”只是假命题而已。
中国文人的最初模样,与你想象的完全不同。
不要让腐儒耽误了儒学!不要让腐儒耽误了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