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失败的创业经历
今年有很多地产朋友都在尝试创业,说一段我自己的创业经历。
我在20年的时候开启过一次创业经历。那个时候我公众号和课程都做得不错,有一些膨胀了,觉得自己的小团队还不够(当时团队5个人),一心想做一家公司。
那个时候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做一个地产APP(类似地产版的知乎),然后有一家公司,租个办公室,公司里有个20人的员工,再拓展两个稳定的业务线,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此时,刚好就有个朋友(后来的合伙人)通过七七找到我,说自己开发了一款地产APP,想找人投资入伙。
他这个APP我下载下来看了看,思路和我设想的差不多,有地产类新闻、音视频课程、资产交易信息、行业研报资料、论坛、招聘等板块。
我当时很兴奋,想着这下好了,可以省下很多时间精力,直接入股这家公司,团队也是现成的。把我当时手上已有的资源直接导入到这个app里,快速扩大用户规模,然后扩大变现途径增加公司营收,再逐步去找融资。
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公司股权变更,我也顺利成为了公司股东,当然付出的代价也不小。
果然,梦想有多骨感,现实就有多残酷。
首先,有了公司有了员工,和自己单打独斗就完全不一样了。
当时公司里大概有20人的团队,每个月10号是固定发薪日,每月工资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再加上办公室租金,以及日常办公费用的支出,开支就更大了,接近小20万。
虽然公司有些收入,但大头还是需要股东投入,压力非常大。
以前自己小团队还没有感觉,团队一大压力就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了。
其次,员工多了,管理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初创公司你要找很多优秀的人,又没办法承担太高的薪酬成本。
所以员工整体能力素质要差一些,只能做一些相对基础和机械化的工作,没办法给公司带来太多建设性的意见。
平时的员工管理,就必须要有非常清晰的工作指令和完备的结果考核,否则主动性强的人很少,也很难有产出。
所以自那以后,我对创业组建团队、租办公室这些都比较谨慎,刚开始能不投入就尽量不投入,轻资产创业是最好的。
再者,合伙人之间同频很重要。
我这次投资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和合伙人之间不同频,或者说我们两个人对于公司管理的理念有着比较大的分歧。
他的优势是口才比较好,能说会道,能够很清晰的描述“彼岸”在哪里,清晰地知道我们的方向和目标在哪里。
劣势就是,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过于粗放,且不太落地。
当时因为我主要是投资人身份,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还是交给他在做。
他呢想法比较多,一会做这个一会做那个,方向尝试了很多轮,但最终啥也没落地得了。
很多时候喜欢先大手笔投入,过于追求设备、工具、面子这些东西,即使公司都快到破产边缘了甚至还在给员工发放中秋福利....
我就相对抠一些,很多我认为不需要花的钱都不想花,所以经常在一些费用支出上和合伙人达不成一致。
我也越来越反感这种花钱大手大脚而又没产出的状态,直至双方分道扬镳。
最后的最后,也是对我自己的一大检讨,那就是如果要开始一段创业或者投资,一定要全身心去做,不要想着这也要,那也要,最后往往两头都没要到。
我觉得为什么公司管理成这样,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自己没有亲自下场,自己把精力投入到了另外的事情上,对这个公司的管理较弱。
所以,如果屏幕前的你,如果准备近期要创业的话,那就一定要全身心的投入,这样拿到结果的可能性才更大。
以上就是我失败创业经历的一些感受吧。总结一下,如果你要创业重点关注:
1、选择合伙人要慎重,同频很重要,否则宁肯自己单干;
2、轻资产创业,切莫前期投入过大,边做边加大投入、优化;
3、要自己全身心投入,无法全身心投入的不做;
4、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不熟悉的不做。
希望能够帮助你少踩一些坑。
11月写作打卡已经开始了,欢迎加入:
建议:尽可能让自己忙起来
恒大23亿在美基金应该如何处理?
可千万别忘记评职称了!
起底恒大金融版图
PS:如想与牧诗一对一交流和沟通,欢迎加入我的私密小星球。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