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大全 > 正文内容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陈胜用6个月的时间,是怎样把起义搞失败的

蔡吉娣1年前 (2023-11-12)知识大全377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发动反秦起义。起义军迅速攻下蕲县,又向北推进占据陈县,进展非常之顺利,大有气吞山河之势。谁也想不到,开局不错的起义军,只坚持6个月就遭遇失败,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古代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下的首次起义。这次起义,无论成功或失败,对于后世举事者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或启发意义。下面分析一下,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

陈胜出身贫寒无权无势,为什么都愿意跟着他造反呢?你想想陈胜是贫民,戍卒同样也是贫民,凭什么大家就乖乖的听陈胜的。实际上是陈胜欺骗了大家,这是一场预谋已久的起义。

陈胜事先准备了一封写有“陈胜王”的帛书放进鱼肚子里,第二天买鱼做饭,自然而然的把“陈胜王”三个字当众揭晓,这是借“天意”给自己造势立人设。陈胜让吴广半夜去破庙旁边的草丛里,提着嗓子喊“大楚兴,陈胜王”,这又借“鬼神”给自己造势。

陈胜为什么要给造反事业造势,这是因为他缺少人格魅力。刘邦靠释放劳改犯的义举,用义字彰显人格魅力,项羽靠发达的肌肉,以勇猛无敌的特点彰显人格魅力。而陈胜一介贫民,没有特别突出的加分项来吸引大家的目光,一点魅力也没有,如果想办大事,只能利用众人迷信的心理进行忽悠。说好听一点点,陈胜此举非常聪明,实际上这就是拙劣的把戏。陈胜缺少特别的人格魅力,靠忽悠服众,注定是不长久的。造反事业一旦陷入逆风局,马上就会崩盘。

陈胜当月起义,当月就在陈地称王,给人一种非常急躁的感觉,还没做出一丁点成绩,就妄自称王。过早称王是实现“陈胜王”的谶语,本身不算什么大错,但是陈胜称王之后,却理所应当的安享荣华富贵,攻城略地的任务全部交给手下去做,放弃了亲力亲为,就等于不思进取,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了别人手里。本身就缺少人格魅力,称王之后把自己束之高阁作威作福,不去亲力亲为的攻城略地,人心能服吗?

人心不服的造成的不良后果马上显现,陈胜派出去收复赵国故地的将军武臣,宣布独立自称赵王。然而武臣称王后,派出去收复燕国故地的将军韩广,有样学样,也宣布独立自称燕王。陈胜吴广起义进入了有趣的套娃模式,派谁出去谁称王,这都是人心不服造成的恶劣影响,毕竟你陈胜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武臣、韩广同样也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派出去拓展业务的将军,都有一颗称王自立的歪心思。起义军内部如同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都是陈胜过早称王人心不服造成的不良后果。

陈胜从起义开始到陈县称王非常顺利,就没打过败仗,从心理上开始轻视秦朝,天真的认为秦朝大势已去,派兵直捣咸阳那就是分分钟的事,于是派周文去攻打咸阳。

胜败是兵家常有的事情,战争不能只想着自己是必胜的一方,失败也应当在自己的考虑范围内。关中占尽地利的优势,贸然进攻咸阳,胜率大打折扣。如果不能一战定乾坤,那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打造一个稳固的大后方尤为重要。

然而陈胜压根就没往这方面考虑,不去做万全的准备工作,有大臣劝陈胜加固陈县城防,陈胜却表示秦朝马上完蛋了,加固城防纯粹是多此一举。加固城防这种大事都不去做,更别说打造稳固的大后方了,那都是不可能的。

周文率军西进,一路上攻城略地,沿路又有很多人加入起义队伍,到达函谷关的时候,队伍高达几十万人。队伍瞬间扩大很多倍,兵器应该非常匮乏,就算现打造兵器也来不及。从人数上来说占有巨大优势,但是能拿起武器的纯战斗人员不多,说白了这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兵不在多在于精,带那么多人反而是个累赘,人多目标大,不利于军事行动。乌合之众式的队伍冲进关中,对阵武器精良的秦军,显然没有多大胜算,输是注定的。

进攻咸阳的主力部队全军覆没,陈胜输的非常彻底,由于没有稳固的大后方,无法东山再起,输了便是输了。陈胜轻敌盲目自信,一战定乾坤断送了大好前程。

陈胜缺少服众的人格魅力,完全是靠忽悠上位,从起义到失败,给人一种非常着急的感觉。着急称王过早的暴露自己的私心,放弃亲力亲为,造成人心不服,从而形成不了强大的凝聚力。轻视敌人盲目自信,没做好长期对抗秦王朝的准备,就贸然挺进关中平原。总之一句话,陈胜没有把握全局的能力。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一福大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dbaike.cn/post/1529.html

分享给朋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