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农与赵瑛两人一生共育有三子二女,分别是长子李治、次子李力、三子李伦、长女李宁、次女李冰。为了革命事业,李克农和孩子们也是长期聚少离多,有过多次和儿女相见不相识的经历。1931年8月的一天,李克农悄然离开上海,几经周折于12月底到达江西中央苏区,后担任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长等职。虽然和家人失去了联系,但李克农始终牵挂着父母和赵瑛,始终牵挂着他的五个子女。
小儿子李伦清楚地记得,在1933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母亲将他从床上叫醒,脸上的神色充满神秘和欣喜,低声对他说:“润修,你爸爸来信了,他在那边很好,特别想念你,很想叫你写封信给他。”年仅6岁的李伦一骨碌爬起来,在灯下写了一封令李克农永生难忘的信。信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爸爸:我现在已上小学了,在妈妈和姐姐、哥哥的督促下,认得不少字了,所以能给你写信。我们全家人都很想念你,我更是如此,经常在梦中哭醒。别人的孩子都有爸爸搀着上学,给他买纸买笔,而我们家穷,没有钱买纸买笔,只好用废纸和笔头,有些是姐姐和哥哥用剩下的,有些还是在路上捡的。但我从不淘气,读书也用功,学习成绩也好,请放心……
信封也由李伦写就,收信地址是江西瑞金的一个商店。李克农读李伦的信时,禁不住热泪盈眶。红军高层的一些领导传阅了李伦的信,不少人也掉了眼泪。
由于家中有五个孩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年长的两位女儿初中毕业后,赵瑛便托人把大女儿李凤修(后改名李宁)介绍到南京的图书馆工作,帮助挣钱养家。让二女儿李双凤(后改名李冰)报考芜湖弋矶山医院护校学护士,好早点找个职业。大儿子李治修(后改名李治)先到外祖父开的照相馆当学徒,后到巢县乡下张治中办的黄麓师范学校继续读书,那里学费便宜。
抗战爆发后,五个孩子先后投奔延安。李克农对他们要求严格,经常教育他们:一是党的组织观念。经常教导孩子们是党的人,要热爱党,服从党的需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一家人的今天。1943年前后,陕甘宁边区政府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实行“三三制”改革,发挥爱国民主人士的参政作用。
李伦当时还小,没有入党。有一天他放学回家高兴地说:“现在我是民主人士,你们对我要客气一点!”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父亲听了一边好笑,一边却严肃地说:“你是什么民主人士?你是共产党的儿子。”玩笑之中也给孩子们上了一次党课。
李克农经常教导孩子,凡事要依赖自己努力。有了问题要一靠组织,二靠自己,不要指望父母。三是教育干部子女不能特殊化。